当地时间2025年5月3日,“中国电影之夜”沙龙活动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举行。希方院长罗兰(Roula Tsokalidou)、中方院长王少娣、孔院全体教师以及来自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孔院的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电影开播前,王少娣与王颖向在场学生简要介绍了电影《疯狂的石头》的背景及导演的相关信息。影片以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为核心,讲述了一群守护文物的保安、几名窃贼以及一位国际大盗之间围绕这块宝石展开的激烈争夺。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多线叙事与巧妙剪辑,影片营造出紧凑而悬念迭起的节奏感。
影片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观影结束后,现场师生围绕影片展开了热烈讨论,涉及真与假的矛盾、社会现实的映射、山城重庆的独特风貌以及方言的差异等多方面话题,激发了深刻的思考和交流。
孔院学生魏琦表示:“虽然我不能完全听懂所有台词,但通过字幕和角色的肢体语言,仍然能感受到那种紧张与幽默并存的氛围。这种‘黑色喜剧’在希腊也有类似的电影风格,但《疯狂的石头》展现了独特的中国城市文化,尤其是重庆的立体交通和密集街区让我印象深刻。”
亚里士多德大学生安德烈提到:“《疯狂的石头》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块翡翠在真假之间不断转换所带来的悬念和讽刺。在电影中,不同的人为了‘真玉’绞尽脑汁,而最终得到它的人却并不知道它是真品。这种‘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设定,隐喻着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金钱、名利的执着追逐。”罗兰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道:“每次观众以为真玉石终于被掌握时,剧情却总能意外地反转,让我们不断质疑,眼前的玉到底是真是假?这种安排不仅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也让我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能真正分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吗?”
孔院学生瑟琳娜特别关注语言差异:“我对电影里出现的不同方言非常感兴趣,像重庆话、山东话、广东话和普通话混杂在一起,这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是很少见的。我觉得这说明中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家,每种方言好像都有角色的性格烙印。”
本次放映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电影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更深入的兴趣与思考。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依依不舍,纷纷表示对中国电影之夜沙龙活动的喜爱,期待下一次电影之夜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