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撒马尔罕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降雪。透过窗户,看着飘落下来的“碎琼乱玉”,不觉中,即将逝去的一年,过往的一些教学生活片段,竟然随着纷洒的雪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疫情期间“闹心”的教学软件
2020年3月16日,乌兹别克斯坦出现疫情,随之我们的汉语教学从线下转到线上。当时,面对疫情导致的非常规教学,撒外汉语教研室也没有做好应急预案。只是通知我们把所授课程的教学资料放到指定的教学平台moodle上。教师授课在Telegram(类似微信的一种社交工具)上进行。学生则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教学群。
就这样,我和学生懵懵懂懂地在Telegram上开启了疫情之下“别样”的汉语“教”和“学”的旅程。Telegram软件没有视频功能,我和学生,只能通过语音和汉字传递信息。每次上课,我会把语言知识点、课堂练习以及提前录制好的课文生字录音发到群里,然后开始发语音讲解。学生通过发语音提问,完成课堂练习。课后,学生把背课文的录音、作业拍照发到群里,我在群里批改并进行纠错。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后我单独通电话进行辅导。
那段时间,我几乎时刻都关注着学生的语音留言,随时解答问题。但同时我也有深深的焦虑,担心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担心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还有未曾料到的是,期末考试时,班里几乎一半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我们在moodle平台答题到一半时,网络突然飞了,试题没做完。”我听后赶紧联系相关的负责老师,重新开通平台,学生们才得以完成试卷,焦灼心情才得以平复。
诸如此类的教学“花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疫情期间却时有发生。这种“闹心”的教学状况直到9月,教研室通知我们使用ZOOM软件后,才算告一段落。
疫情期间,受当地网络等条件的限制,我和我的学生在线上课堂一路“跌跌撞撞”,但我们互相鼓励,相依前行。
疫情期间的学生情
5月,正是撒马尔罕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一天,上完课后,我心里开始默默期盼,疫情早点结束,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这时响起电话铃声,我拿起手机,耳畔传来笑意盈盈的声音,除了学生暖心的问候,还有最后一句“老师,请开门”,电话就挂断了。我在疑惑中开门,也不见人,只见地上几个手提袋,打开一看,是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和鸡蛋等。疫情期间,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我尽可能地少出门,因而食品就显得异常珍贵。学生家离我很远,疫情初期,撒马尔罕政府禁止任何交通车辆出行,这位学生步行往返3个小时,给我送来了这些食物。
我无法用镜头留住她冒着风险去市场给我买菜的那一时刻,也无法用镜头锁定她提着蔬菜走在路上的美丽身影。但是我可以想象出,她把蔬菜放在门口,雀跃下楼,电话通知我那一刻所绽放出的“巧笑倩兮”的美丽容颜。
善良的学生,她知道,如果提前告诉我,我会阻止她;如果直接敲门,担心我受惊,平添一份风险。于是用不惊扰我的方式把温暖和爱送给了我。
2020年,发生了许多,也经历许多。回望2020年,有害怕、有焦虑,更有感动和勇敢!也许我们从未如此渴望和一年说再见,但却在即将逝去时发现,它已深刻于心。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再见,2020年!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你好!2021年!
让我们祝福彼此,心怀梦想,不负初心,相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