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举办“中国姓名文化”汉语角

发布者:卢偲怡发布时间:2021-03-24浏览次数:295

  当地时间2021年3月5日和19日,美国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举办了两场汉语角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巴鲁克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Mathew LePere和陈新力、孔院汉语教师邵菁,以及巴鲁克孔院的初级汉语学习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远程中文教学助教张丹燕主持了本次活动。


  本次汉语角围绕中国姓名文化展开,分为四个环节:分享自己的姓名故事、介绍中国姓名特点、中西方起名异同,以及起中文名。

   活动伊始,陈新力院长、邵菁老师和张丹燕首先分享了自己姓名背后的故事,每个人的姓名都蕴含了家人无限的期许和祝愿。



  随后,孔院教师向学生播放了CCTV的公益广告《名,记我们从哪儿来》,并选取了其中四个人的名字具体介绍,包括祖父希望像男孩一样“振兴辉记”的女孩姓名“叶振辉”、父亲希望他的到来带来更多“牛”的男孩姓名“崔犇”、取自谚语“家和万事兴”的“刘家和”,以及祖父希望其不忘源头的华裔男孩姓名“顾念祖”,每一个名字都是长辈对晚辈最真挚的祝愿。

  中国人起名字十分注重发音的和谐,不使用带有消极意义的同音异形词,例如“杜子腾”(肚子疼)。另外中国人的起名方式明显与西方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常常会用自己、家庭成员(包括长辈)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而在注重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中国文化氛围中,这简直无法想象。

  参加汉语角的学生中,有的人已经有了中文名字,例如“美海”“冯诩潮”“芳美”。学习者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是在汉语学习的路上相遇相识,得到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来自西班牙的Rodrigo Cortez取了一个富有传统气息的汉语名字——孔乐之,意为“乐观面对一切”。美丽大方的Victoria Degtyareva所取的名字——丁文婷,给人以落落大方之感。喜欢猫的Christina Santucci 选择“苗”(音同“喵”)作为自己的名字。


  姓名,记录一个生命的开始。中文名字,则是汉语学习之路的一个起点。每一个中文名字或传统或现代,都承载着一位汉语学习者的初心。孔院祝愿在这条路上,所有人都能带着美好的希冀走得更远。

供稿| 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 张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