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芳菲,筑梦丝路——专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公派教师左菲菲

发布者:韩薇发布时间:2017-11-24浏览次数:1116

    在全球孔子学院蓬勃发展的今天,有这样一批公派汉语教师,他们肩负着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神圣使命,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赴异国任教。今天,孔院工作处有幸采访到赴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任教两年,刚刚回国的我校公派汉语教师左菲菲。



Q:您在2015-2017年两学年里,赴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任教,您能否简单谈谈这两年的任教生活?讲一讲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A:我在2015-2017年两学年里,应汉办号召赴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任教,教授对象是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教授课程包括汉语综合课、外交术语等。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学生对汉语学习拥有高涨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他们珍视每一次宝贵的汉语学习机会。



据我所知,其原因有二。一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高考制度与中国的迥然相异,准大学生们在每年的高考中只能填报一个志愿,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二是高校里汉语专业的录取分数在所有语言专业里居高位,很多学生在第一年的考试中名落孙山,无法实现自己的“汉语梦”。但他们并未气馁妥协,而是坚定地直面挑战与困难,毅然决然地参与次年的汉语招生考试,每每想到这些学生们对汉语学习永不言弃的笃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心中会不自觉地升起一股暖意,倍感欣慰。



除此以外,很多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还会发动家人、亲戚、朋友等一同学习汉语,他们对汉语的热爱在无形中化为中乌美好友谊的桥梁,将中乌两国紧密相连。



Q:您赴乌兹别克斯坦任教是基于什么样的机缘呢?为什么想要走出国门,去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师?

A:孔院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上的古国,地处中亚交通要冲的前沿枢纽。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这一古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中乌合作翻开新的篇章。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非常渴望能为汉语及汉语文化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推广添砖加瓦,为“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贡献绵薄之力。



此次赴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任教,于我而言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在这两年里,我接触到热情淳朴的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与各国旅行者,与这浩瀚世界的零星一角相遇相知。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一职给予我的远远不只是一份工作或一场经历,更多的是让我对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见解与认识,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温暖。



Q:在任教的两年里,深受当地学生喜欢,请问您是否能分享一些在课内外与学生相处方面的心得呢?

A:在任教的两年里,我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在彼此还不熟悉的情况下,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放过每一个锻炼学生能力、增长学生见识的机会;在课外,我将每个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用“中国妈妈”来称呼我,当看到他们因为汉语学习获得进步而充盈着喜悦自豪的笑脸时,当他们一看见我便甜甜地向我打招呼时,我心底里的骄傲与欣慰是真切存在的。




Q:您赴乌兹别克斯坦任教,曾指导留学生参与“汉语桥”比赛并连续两年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那么请问您认为此类比赛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您做了那些指导?担当比赛指导老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A:“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汉语桥”比赛在推动汉语学习及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桥”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和中国文化技能。选手们首先在各自国家参加预赛,每个赛区的优胜者应邀来华参加决赛。


作为比赛的培训与指导教师,我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准备给予了较充分的指导与建议。参加比赛的两位乌兹别克斯坦女生均为我的学生,她们分别表演杨丽萍老师的经典作品“孔雀舞”与演唱蒙古族歌曲《我从草原来》。她们自学歌曲舞蹈,与家人协同准备羽衣华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排演,在“汉语桥”的舞台上将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能歌善舞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认为担任此类比赛的指导老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质,其次还要掌握一些中华传统才艺如舞蹈、太极拳、戏剧等,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亲和力和责任心,才能真正让汉语之花在世界绽放。



Q:您在近两年的教学工作中,完成了1200课时的总课时量,还辅导当地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您能就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吗?

A:在教学方面,首先我要特别感谢在派出之前,汉办教师对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培训,其开设的一系列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其次,在真实课堂中,要懂得时刻保持课堂的生动活泼以及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管理方面,一开学就要与学生们约法三章,对课堂纪律、课程规范作适当范围内的严格要求。当学生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反过来对教师的严谨做出肯定的评价,并更积极地配合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掌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双方更深层次的沟通与互信。



Q:您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积极组织参与孔院的各项工作与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乌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那么您能谈谈孔院举办的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活动吗?

A:在近两年的任教中,孔院举办了很多促进汉语推广、增强两国文化互鉴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汉语知识与文化,还对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风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2017年春节,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组织举办了以“迎新春”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向学生讲授中国春节来历,一同贴春联、写福字、包饺子,其乐融融的氛围让人倍感温馨与舒暖。很多乌兹别克斯坦学生生长在多元化、多子女家庭,做家务、烹饪于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所以他们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年俗活动,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独特手艺。



乌兹别克斯坦的很多面食与中国本土的极其相似,大面点像饺子,小面点像馄饨,可见中乌两国的美食文化早有渊源。

值得一提的是,“迎新春”活动还包括“迎新春汉字书写大赛”,评审员由当时孔院所有教汉语的老师担任,当时一年级汉语专业的女生季洁凭一手工整秀丽的书法勇夺桂冠,她对汉字与书法的热爱令人倾佩。


         


除此以外,孔院还会组织学生在元宵节猜灯谜、在中秋节和端午节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服装,讲述神话传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纳乌鲁兹节”,这是当地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春节,“纳乌鲁兹”源于突厥语,词意为“新的一天”,象征着一年伊始,是庆祝春天来临的节日。人们在这天举办各类演艺活动、体育竞赛和慈善公益活动等,乌兹别克斯坦人民用纯天然的麦芽做成甜食,表达对来年硕果丰收、甜甜蜜蜜的殷切期望。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五十一学校”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活动。我们教学生唱中文歌《蜗牛与黄鹂鸟》,做中国传统菜肴“西红柿炒鸡蛋”,帮助学生准备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还展示了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关的婚俗、嫁衣以及喜庆食品。此次活动在当地获得了极大的好评与反响,校长还亲自给我们写了感谢信。通过庆祝活动,中乌两国民众的心离得更近,情感更加相通,我们不仅对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度的了解,也更加敬佩与喜爱这个勤劳友好的民族。



Q:新一轮的汉办志愿者考试即将拉开序幕,您是否能基于自己赴国外任教的经历或经验,给参加考试的学生或是日后想赴国外孔院担任志愿者的研究生们一些宝贵的建议呢?

A:若是学生日后想要赴国外孔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首先要有入乡随俗的意识,尊重赴任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规则。身处异乡,远离熟悉的祖国与亲人,总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但既然代表祖国、代表上外来到别国,就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乌兹别克斯坦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的先进程度与国内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选择向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学捐赠智能教室,有效地促进与改善了乌兹别克斯坦教学水平和教学环境。



正如中国驻乌大使孙立杰所说,多年前汉语在乌兹别克斯坦并不普及,但现如今很多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开始密切关注中国国情,甚至能脱口而出中国领导人的姓名,很多小朋友与年轻人能用一口标准的汉语打招呼。

文化想要发声,需要经济支撑,这不仅得益于孔院工作的广阔辐射力,更离不开中国在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身为华夏子民,我感到深深的自豪与光荣。同时,非常感谢胡礼忠老师和章自力老师,他们的鼓励让我敢于尝试,加入到对外汉语推广的工作中。



【后记】左菲菲老师任教结束回国后,在我校图书馆偶遇到在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教过的学生,该生正在作为孔院奖学金生在我校学习汉语。从撒马尔罕到上海,从教授汉语的热忱,到学习汉语的渴望,孔子学院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汉语之光点亮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