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青年学者 | 访上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蔡宝利: 从计算机信息技术到国际中文教育有多远

发布者:项晨辰发布时间:2023-05-18浏览次数:85

        他温和内敛,但对中文学习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他非中文专业出身,却凭借着超强的学习力和坚定的意志力一路读到博士,实现了从学生到学者的蜕变;他勤于钻研,敢于突破自我,志在学术。

        他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柬埔寨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蔡宝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听听他的中文学习和来华求学经历。

初识汉语

        蔡宝利出生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父母都是第五代华裔,会说中国潮州方言,从小他就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蔡宝利的父母非常重视他的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他就在当地华校学习中文。据蔡宝利回忆,初次听到老师说中文,他就有一种亲切感,觉得中文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语言。

        但他学习中文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时候他太依赖拼音,汉字上没有标注拼音就读不出来,认读汉字成了他最大的考验,以至于后来每次看到汉字就头疼。

苦学中文

        高中毕业后,蔡宝利考上柬埔寨西哈努克市建光大学,因大学未开设中文专业,他迫不得已选择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

        大学期间,他决定自学中文,也就在那时他萌生了去中国留学的想法。有了这样的念想,中文学习也有了动力。

        当时,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已在西哈努克省高级中学设立了汉语中心,蔡宝利报名了孔子学院的中文课程,每天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大学和孔子学院之间,将全部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中文学习中。

        在孔院蔡宝利表现积极,为了锻炼口语,他定期参加孔院汉语角活动,和中国老师交流,让自己沉浸在中文的学习环境中。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近义词辨析是中文学习的难点。刚开始蔡宝利分不清中文里的近义词,为了更好地记住生词、辨析近义词,他会把每天学到的词记录在手机里,随时查阅。几年下来他手机里的中文笔记已累计达4000多份,这样的习惯至今仍在坚持。

中文学术之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蔡宝利在大学毕业前高分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和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高级。2018年他成功申请到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赴中国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初到中国的他很快就适应了,生活便利是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完善的生活设施、智能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便捷的支付方式都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喜爱。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蔡宝利研究之门,两年的专业学习不仅让他拥有了扎实的中文功底,他还系统学习了语言教学法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国际汉语教育的前沿问题。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养成了自主阅读文献的习惯,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他将论文研究方向选在中柬语言中疑问语气词的对比上。

        他广泛收集语料,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做实际调查研究,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柬埔寨留学生疑问语气“吧”“呢”“吗”的习得研究》。蔡宝利用努力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在学术道路上坚实地迈出了第一步。

与上外结缘,恩师助我行

        硕士阶段两年的学习与生活坚定了蔡宝利继续中文求学之路的决心。毕业后,他决定在中国继续深造,并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中文老师那里了解到“新汉学计划”项目。

        当他在网页的搜索框里输入“新汉学计划”的关键词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培养项目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在浏览学校网站后,他对上外导师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对该项目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分享印象深刻,便当即决定申请。

        “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提前半年开始准备各类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材料我都认真准备,期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撰写研究计划和个人陈述”,蔡宝利回忆道。

        经过前期细致的准备,2021年蔡宝利成功被上外“新汉学计划”博士项目录取。

        博士在读期间,蔡宝利师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吴春相教授,学术上沿袭了硕士期间的研究脉络,继续钻研中柬语语法对比。

        他说:“在学术指导上,吴老师是一位既严谨又讲效率的人,他每周都会组织师门沙龙会,会上博士生汇报近期读书心得和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与导师讨论交流,与同学们相互研讨。”

        导师告诉蔡宝利做研究前要先列出详细大纲,论证合理后再开始,否则经验不丰富、科研功底不够,研究方向偏了会浪费大量时间。经过导师的点拨和与同学的研讨,蔡宝利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研究效率也逐步提高。

       “生活中,吴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从我到上外读博的第一天起,吴老师除了关注我的学业外,还会时常关心我在中国的生活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除了聊学术,导师也常常和我们聊为人处世之道。

        今年春节前吴老师还组织了师门聚会,让我们提前感受中国的年味儿。聚会上我们互相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和感受,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蔡宝利说。

       “泡”图书馆是蔡宝利每日生活的常态,在安静的图书馆里,蔡宝利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撰写学术论文,他把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最短,从不去计算哪天是周末,哪天要放假。

        除了在校读书和进行学术研究外,蔡宝利也抓住各种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

        2023年春节前夕,他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跟上海人一起迎新年”和“江边的年味儿”两场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文化研修,他亲身体验了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的魅力,也感受到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度过了一个温暖快乐的中国年。

        此外,今年5月上外孔子学院工作处举办的“新汉学计划”博士师生见面会也让蔡宝利收获良多。

        他说:“会上导师们勉励的话语让我备受鼓舞和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我会珍惜在中国的求学时光,多参与社会实践,深入认识中国,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

为卓越而来,为梦想出发

       “‘新汉学计划’项目为我博士在读期间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让我可以安心读书,潜心做研究。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让我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学者进行对话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让我更懂中国,更敢于追寻内心的梦想。”蔡宝利如是说。

        谈及未来,他表示自己会认真完成学业,不负父母和导师的期望,毕业后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从事与中文有关的工作。

        他想对即将申请“新汉学计划”的学弟学妹们说:

       “喜欢就不要放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你热爱中文,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新汉学计划”博士之门为你敞开。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开始行动吧!说不定我们可以在上外相聚。”


撰稿: 项伟  孔院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