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青年学者 | 访上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周燕青:乘着中文的翅膀远航

发布者:项晨辰发布时间:2023-05-25浏览次数:63

        周燕青,30岁,来自印尼西加省坤坤市,文质彬彬又沉稳持重。面对采访,他会略做思考之后便以不疾不徐的节奏讲述他以中文为翅膀,乘风远航的故事。

萌芽

        周燕青幼年时经常听爸爸说:“在大海的另一边有个叫中国的国家,在中国有个叫‘客家之都’(现广东梅县)的地方,那里是我们的根。”周燕青从小用客家话和家人进行交流,但是客家话是一种只有语音没有文字的方言,这一点对他后来学习汉字造成了一些困扰。

        在周燕青读小学四年级时,他的家乡首次开办了中文补习班——“印华补习所”。“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父母那一代,身为华人想学中文却根本没有机会,眼前有这么一个机会,父母便坚定地把我送进了这家补习所”。在周燕青的记忆中教室非常简陋,只能坐两个人的课桌往往是四五个学生挤在一起上课,而且四处漏风。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学们仍然充满学习热情。

        后来,周燕青在山口洋市的一所公立学校当中文教师。初为人师,他经常困惑于应该如何上课、怎么教学生。周燕青说,“在教学中,有些在我看来很容易的问题却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我不知道如何把我会的内容教给学生们。”一年后,他决定去坤甸市中文师资班进修,提高自己的二语教学能力。

        想不到的是在这个进修班里,周燕青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那里得知了赴华留学奖学金项目。对于此时的周燕青来说,赴华留学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于是在这位志愿者教师的帮助下,他申请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来华留学奖学金。

求学

        十九岁那年周燕青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广州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学习的专业是中文教育。由于有较好的中文基础,周燕青在暨大的学习没有太大困难。他很喜欢鲁迅,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鲁迅的《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作品。除了看书,在校园比赛和社团活动方面,周燕青也很活跃,他参加“我与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参加“甲午年春祭释奠礼”祭孔演礼活动,获优秀志愿者称号;参加校园土风舞比赛获“银奖”、“最佳创意奖”,他将中文歌曲《手牵手》、《我爱你,中国》改编成印尼语版本并教学生演唱,这些活动全方位地锻炼了周燕青的中文交际能力。他还曾担任华文教育系第九届留学生学生会主席,2016年被华文学院评为优秀本科毕业生。

        本科四年的中文学习并未让周燕青感到满足,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留在中国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经过层层审核选拔,周燕青最终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在北语学习期间,周燕青参加了很多写作比赛并斩获佳绩:参加“我与中国”全国写作比赛获冠军;参加我与“中国梦”写作比赛获冠军;晋级北京市“汉语之星”复赛,在“汉教英雄会”大赛中表现优异。

        从北语毕业时,周燕青已经在中国学习了七年,决定回印尼继续中文教学工作。回国后他在印尼西加省坤甸市的共同希望语言学院任教。“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让我觉得有些枯燥。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在过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本哲学书,书里写道:生命本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得去寻找。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我意识到‘教书育人’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教书育人’,不止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每位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能把握好,闪光点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

        三年之后,周燕青担任了大学学生部主任,他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懂中文”“懂中国”的人才。

深造

        在与印尼朋友的一次闲聊中,周燕青听说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在他看来,“新汉学计划”是一次提升自己的良机。在精心的准备后,周燕青申请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的奖学金,并拜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邵洪亮教授门下学习。

        在申请阶段,周燕青自己拟定的科研计划是《印尼华文师资培训调查与研究》,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改为《印尼语言政策与规划及其对本土华语教学的影响》。“能师从邵洪亮教授是很幸运的一件事”,邵老师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深厚的学术积淀,使邵老师在传道授业时能微言大义,寥寥数语就能给学生指点迷津;每周四的师门“见面会”也使周燕青学到了很多科研经验、写作技巧。除了邵老师的蒙训,周燕青也经常与自己的中国博士师兄“论道”。“我们常常会三五人聚在一起,讨论与论文相关的事。分享写好文献综述和文献处理的方法。”

        读博期间周燕青参加了第二届印尼峇淡世界大学语言文化教育学院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印尼高等院校中文系协会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以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大一强化班为例》的发言。针对印尼“汉语桥”比赛的情况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浅谈2018-2022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印尼赛区的内容及改进建议》的文章。

       “我可以感觉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上外孔院处对‘新汉学计划’的重视。这个项目对我的帮助特别大,经费上的支持、学术上的支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来自导师、同门和学校的关爱一直温暖着身处异国他乡的周燕青,也让他暗下决心要将自己在上外所学的本领融入到印尼中文教育事业中。

回顾

        从 “羊城”到“京城”再到“魔都”,周燕青在中国的学习至今已有十个春秋,在访谈中他回顾了对这三个城市的印象。

        “我应该就是那个幸运儿,北上广是中国实力最雄厚的一线城市,是中国的文化、经济、科技中心,而我有机会一一深入地认识和体验。北京的文化氛围、上海的国际视野、广州的创新思维,展现了中国城市的多元化和发展潜力,这些特色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周燕青回顾道。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风采,留给他的城市印记难以磨灭。“走进中国、理解中国”也是周燕青申请“新汉学计划”的初衷。

展望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共同推进,两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让周燕青更坚定了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使者的信念。

        毕业后周燕青打算将自己在中国的所学所见带回印尼,继续在印尼的大学任教, “教书是我的兴趣,中文教师是我的选择,日后不管是顺境、逆境,我都知道该如何继续”,周燕青坚定的说,“希望随着自己能力和职称的提升,有一天我能担任孔子学院的印方院长,借助自己在中国学习的知识和对印尼当地社会文化、语言政策熟悉的优势,助力印尼孔院更好地发展。”周燕青相信借着中文的翅膀,自己能在国际中文教育这条路上飞得更远、更高。


撰稿: 杜杰   孔院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