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访谈室外下着绵密的细雨,来自缅甸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杨顺仙同学,讲述了她的中文学习之路。
幼年求学
“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去缅甸当地的华文学校学习中文,七点半下课之后去当地的公立学校学习缅文和其他课程,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再去华文学校学习中文,晚上七点半到九点还会有老师到家里对我进行课业辅导。”谈到幼年的求学经历时,杨顺仙回忆起了自己小学时紧张的课程表,这种紧张的学习安排一直贯穿杨顺仙的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初中阶段当地华校还专门开设了《论语》《增广贤文》等古文课程。小学到中学的刻苦学习让杨顺仙有了坚实的中文基础,也为她后来的人生画卷绘好了轮廓。高中毕业后她顺利申请到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的入学资格。
来华深造
初到云师大,杨顺仙选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每学年都能考到全班前三名,但由于专业跨度太大,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所以本科毕业之后,杨顺仙又把自己的专业换到了汉语国际教育。
读研之后杨顺仙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很活跃。得益于自己的语言能力,杨顺仙参加了很多中缅交流活动,她曾经为中国大理国际佛教论坛、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昆明南博会、中国—东盟电影展、缅甸公务员中文培训等活动做过翻译,也曾担任过云师大缅甸语选修课的兼职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杨顺仙参与了“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缅甸民间外交途径和对策研究”等学术项目。参加这些社会实践、学术研究项目,既丰富了她的校园生活,也为她后来申请“新汉学计划”博士入学资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硕士毕业后杨顺仙回到了缅甸,申请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本土中文教师项目,并到缅甸福星孔子课堂做了两年本土中文教师,承担过6个班的中文教学工作。两年的师生相处让她和学生们有了很深的感情。在她离开孔子课堂的日子里,有幼儿班的孩子一直追着她,想跟她学中文;还有一家五口在爸爸的带领下跟着她从零开始学中文,现已达到HSK五级的水平,深厚的师生情和学生们取得的成绩,都让杨顺仙感到骄傲和欣慰。
在中文教学实践中,杨顺仙也摸索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幼儿班学笔画、汉字时,杨顺仙巧妙地利用小孩子好动的天性,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她发现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就能比较容易地记住所学的笔画、汉字;在教成人班的时候,如果学生的中文水平比较高,她会让学生自己讲解一些内容,学生把握不了的她再解释,并且在全班营造出了“开口讲”中文的氛围。
在完成两年本土教师工作后,杨顺仙获知了语合中心的“新汉学计划”,因为这个项目可以实现她的读博梦想,她便果断提交了申请材料,并最终成功申请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新汉学计划”博士。入学后,杨顺仙拜入邵洪亮教授门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缅甸语言政策与规划对本土华语教育的影响》。
谈起导师,杨顺仙有说不完的话。她说:“邵老师学识渊博,关爱学生,每周四下午会组织师门见面会,所有的博硕学生都参加。在见面会上,每周会有一个人报告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度或者要发表的文章,听完汇报之后,邵老师会和我们一起讨论汇报内容。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点、科研经验、写作技巧等,对将来做博士毕业论文帮助非常大。”
展望未来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杨顺仙说她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按时毕业,拿到博士学位,这对她来说也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新汉学计划”的博士毕业要求较高,需要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要在会议上发言,讲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的期刊发表至少一篇以上的专业文章;拿出合格的博士论文,并且通过答辩。
如果能顺利拿到博士毕业证,接下来她想借“新汉学计划”的东风,进一步在缅甸推广中文教学,在她看来“新汉学计划”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一个个博士,更是一个“细水长流”的项目,“我从这个计划中受益很多,也希望能得到这个计划的长期支持,借助它的力量多做一些事情”杨顺仙说。她希望利用自己懂缅语、能读懂缅甸政府语言政策的优势和这些年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帮助更多的当地孩子学习中文。
杨顺仙的来华求学之路既有失败挫折也有成功收获,将来的路也许还将是风雨交加、泥泞难行。但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杨顺仙坚信只要自己能朝着目标勇毅前行,就必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撰稿:杜杰 孔院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