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3至14日,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希腊首届国际中文及教学跨界研讨大会——跨界中文教学与交流研究:挑战、实践和叙述。
中国驻希腊大使肖军正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肖军正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一直致力于在希腊传播中文以及中国文化,先后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希望孔院继续做好中希文明友好交往的桥梁,愿这座桥梁坚实而宽广。
英国利兹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口译及翻译研究教授王斌华首先以《口译员培训教学法能为高级语言教学提供什么?》为题探讨了以口译员教学法为借鉴,为高级语言课程提供教学方法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建议。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李嵬以《学习汉语的好处:来自英国的观点》为题,从文化、经济和认知方面探讨学习中文的益处。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和项目负责人王丹萍以《翻译去殖民化:中文教育的转型》为题,指出翻译去殖民化的研究为海外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可能解决语言教育中的单一语言工具主义和殖民语言意识形态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第二语言习得协会副会长张雪梅以《行动教学法与国际中文教学》为题,结合欧洲语言共同框架,重点介绍了行动教学法,并提出了应加强在交际场景中学习的建议。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万丽雅以《图像的语言:在汉语教学中使用字幕的应用》为题,结合近年来许多年轻人直接观看原版节目并致力于字幕学习和制作的现象,通过视听翻译向大家展示了教学实验的研究成果和这种翻译练习体现出的优势。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程洪金以《孔子学院中文教学的实践与挑战》为题介绍了所在孔院的悠久发展历史、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分享了促进中文教学和孔院发展的经验,列出孔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方法。
捷克布杰约维采商业技术学院孔子课堂中方负责人郝文钧及外方负责人莫妮卡·赫鲁巴(Monica·Hrouba)以《中文教学在捷克》为题, 分别介绍了所在孔子课堂举办的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中方院长鲍晓英以《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中的交际语言能力研究》为题,提出孔子学院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平台,口译活动经常发生,国际中文教师经常需要担任口译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培养交际语言能力,以确保中外交流顺利进行。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外方院长罗兰及国际中文教师吕宜文以《从形态语义的角度看汉语词汇学习,以阴阳词为例》为题从语义形态探究词汇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中文词汇背后的逻辑帮助学生及中文教师找到更适合词汇学习的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系教师王群、乌兰尼亚·卡塔沃塔(Ουρανία Καταβούτα)及在读研究生冯丹分别以《希腊语和中文中动物隐喻意义的理解与翻译》、《通过报刊学习希腊语:<希腊语:日报和期刊报刊精选>课程的介绍和教学建议》和《在中国希腊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学与高中教学适应性比较》为题,从中国人学习希腊语的角度展示二语教学的不同方法和特点,为在希腊的中文教学提供了不同的观点。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国际中文教师吕宜文,伊维·孔比亚杜(Evi Kompiadou)和斯特拉·帕帕多普鲁(Stella Papadopoulou)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特色项目《中国制造:小朋友》的各项成果。在场的嘉宾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也打算在自己的孔院开展类似的项目。
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胡安以《零起点希腊学生中文声调习得研究及教学策略》为题,基于声学实验,分析并归纳了希腊学生中文声调基本调域和调型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希腊色萨利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晓红主持了圆桌会议:希腊中文教学。来自希腊各地的五位中文教师代表 乔治亚·米尔帕尼(Georgia Milpani)、胡安、张文佳、王妍、安娜·泽吉亚尼(Anna Zeggiani)参与圆桌会议,并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方法和心得。
随后,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太极教师帕纳奥蒂斯·皮拉科斯(Panayotis Pierrakos)带领太极班学员们向全体与会嘉宾展示了陈氏太极拳和太极剑,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罗兰兴奋地说:“这一次我们又创造了历史!”。此前,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已创造多个“第一”:编写并出版全球第一本中、英、希三语的中文学习入门教材《中文导学》;创作希腊首个孔院主题曲《我的一天》;希腊首个接受人民日报整版专访的孔院;开设塞萨洛尼基首个中小学中文课堂。
此次大会共有34位专家、学者及教师做了报告。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并专访了肖军正大使、罗兰院长和王群老师。大会也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
亚里士多德大学孔子学院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类似的学术会议,继续为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希文化交流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