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这一年——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于文

发布者:韩薇发布时间:2018-12-26浏览次数:1365

 很多人都知道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开罗全年降水极少,但远在大洋彼岸的南美也有一个城市与开罗一起成为世界上降水最少的两个首都。你知道是哪里吗?

那就是利马。利马位于秘鲁西部,濒临太平洋,却终年少雨,成为世界有名的“不雨城”。“不雨城,”一座城市怎么会不下雨呢?

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曾孕育出许多闻名世界的作家和著作,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什么样的国度能养育出如此伟大的作家?

怀着种种好奇,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汉语教学篇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3月20日正式揭牌,由秘鲁天主教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秘鲁天主教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在秘鲁的大学排名中首屈一指。该校成立于1917年3月1日,我赴任的2017年正值其百年大庆。

2017年9月,经过选拔,我有幸来到了利马,成为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我们孔子学院学生人数众多,年龄跨度很大,有刚入校门的小学生、有天真烂漫的中学生、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还有来自各行业的职业人士,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学生类型复杂,学习动机迥异,孔院先是根据年龄将学生划分为儿童班、青少年班和成人班,每个类型又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并制作相应的试题库。孔院还特别定制,开设汉字课、正音课、HSK(K)辅导课、商务汉语等等,以满足市场的特殊需要。

这么多的学生人数,仅靠中方派来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是不够的。孔院因此还聘请了不少汉语好、教学经验丰富并了解中国的本土教师。本土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儿童班、成人入门班、初级班和青少年班,中方教师的教学对象主要为成年人,每人每学期教授至少两个班级。

赴秘之前,前任志愿者告诉我,南美人的时间观念不强,学生经常迟到,所以对此不必过分惊讶。后来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利马的交通也不是很好,学校附近没有地铁、公交线路较少,可是各类私营小巴种类繁多,五颜六色、大小各异,堵车现象十分普遍,而我们很多课程都必须安排在晚上,正值下班高峰期。

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为了减少迟到现象,开学第一课上我便强调孔院的考勤制度,为学生立规矩,明确区分迟到和缺勤,以及其后果;同时,作为教师,我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提前走进教室,检查电脑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准备相关教具和教学资料,不迟到不早退。长期的坚持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令我惊讶的是,秘鲁学生并不像起初想象得那么“不听话”,担心中西方文化不同、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显得有些多余。在这一年里,我发现他们学习认真刻苦,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好多学生积极参加HSK(K),渴望成功申请汉办奖学金,到中国留学。


文化推广篇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高地和中心,成为中国和秘鲁交流的桥梁,塑造文化品牌。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秘鲁这一年,我们举办过三十余场文化活动,涉及国画、书法、茶艺、武术、旗袍、中国结、剪纸、脸谱、画扇、麻将、包饺子、放风筝、民族服装秀等项目。此外,孔院还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开设大学公开课等。每次在例会安排活动,我们都各抒己见,有时还为一些细节积极讨论。

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届孔院大派对了。孔院大派对是孔院内部开放日的一部分,专门为孔院学生而设,旨在满足秘鲁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需求,丰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同时这也是对孔院日常汉语教学和常规文化课的补充。为此,孔院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我与天坛合影、剪纸、中国结、书法、我的中文名字、汉字大比拼、汉语之缘、中国歌曲卡拉OK,以及商务讲座和中华美食等。

开设孔院大派对为文化集中展示和学生亲身感受提供良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丰富多彩的文化聚会拉近了秘鲁学生与孔院、与中国的距离,培养了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旅游记

秘鲁这一年,我和伙伴们游历了库斯科(Cusco)、阿雷基帕(Arequipa)、普诺(Puno)和伊基多斯(Iquitos),渴望了解秘鲁更多。

秘鲁这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世人瞩目的马丘比丘!马丘比丘,印加帝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山环抱,坐落在海拔2430公尺的山脊。由于地势险要,这座古城屹立在乌鲁班巴(Urubamba)河谷之上,享有“天空之城”之美称,也被学者称为“失落的印加城市”。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登临马丘比丘后创作长诗《马丘比丘之巅》,其中赞道,“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在这崎岖的高地,在这辉煌的废墟,我寻到能续写诗篇所必需的原则信念。”

印加文明在这里被深深地记录下来,太阳神庙、三窗庙、揽日石、主庙、神鹰庙,无处不是先人们智慧的渲染。其中的三窗庙,马丘比丘最重要的圣地:一堵巨大石墙上的三个窗口正对着安第斯山脉的层峦迭嶂,据说印加王朝的创始人就在那里出现。三窗庙可能没有屋顶,有人推测是方便祭司随时观测星象。神庙的三个梯形窗展示着印加石匠精湛的石雕技艺,窗外不远处有一块矩形石条,推测供观察太阳,或举行宗教仪式使用。揽日石是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是日晷,有人认为是用于天文观测。还有那些壮观的梯田,随处可以看到羊驼的踪迹。随着印加文明的失落,这里的一切在现实中显得那么不真实,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秘鲁这一年,我们收获满满,积累了汉语教学的经验,丰富了文化交流的感受,游历了秘鲁的山水,也收获了段段真挚的友情,把这些美好串联起来,就像珍珠项链珍贵璀璨。一路走来,我们有着来自汉办和上外的大力支持,还有着长辈般呵护我们的院长们、耐心引路的公派教师们,以及一群并肩奋斗的志愿者伙伴们,转眼间我们长大了。


作者简介:

于文,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作为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任教于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