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举办 “第一届(2024)丝路-两河海外中文教育国际研讨会”

发布者:项晨辰发布时间:2024-02-04浏览次数:10

2024年1月21日,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下称“撒外孔院”)与伊拉克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合作举办了“第一届(2024)丝路-两河海外中文教育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参与协办,并得到我国驻埃尔比勒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

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两个线下主会场分别设在撒外孔院和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另有多名学者在线上参会。会议全程四个小时,共有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伊拉克、埃及等国家的十余名学人,围绕会议主题“国际中文教育的变局与创新”使用英语做了学术报告,发言内容涵盖国际中文教育的新趋势、中文教学法创新作为中文课程的中国文化传播活动等,线上线下共有近百名学生学者旁听会议。会议全程由撒外孔院中方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副研究员主持。


会议开幕式上,萨拉赫丁大学语言学院院长萨曼博士(Dr. Saman Hussein Omer)、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赵裴副教授、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马强和副处长,分别代表合作各方致欢迎辞。各人均介绍了本校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工作的现状与规划,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建立和进一步增强相互间的教育与学术联系,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会议学术报告部分的第一单元是特邀专家的主旨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张艳莉教授做了题为“揭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趋势: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张教授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兼厚,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测试、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等,同时从事国际教育管理已逾17年,现任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张艳莉教授的报告从对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建立发展的历史回顾开始,指出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起的趋势性进程。也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也应因应新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创新。就当前阶段而言,2019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标志着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国际中文教育体系面临着新标准的出台和推广、中国和本土师资需提高培养速度、人工智能异军突起等一系列新课题,由此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从实践领域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的要求,研究范式转换的必要性也显日蹙。最后,张教授对于海外中文教育的资源应用和研究方向给出了学术建议。

本单元的另一位主旨发言人萨法洛夫教授(Shahriyor Safarov),现任撒外孔院乌方院长,曾任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校长,从事外语教育和语言学研究已逾五十年,在整个前苏联地区都享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以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勋章。

萨法洛夫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与认同”,这是一项基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他指出,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必然要学习与该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但学生自身的母语文化身份却常较少被教师和课程设计内容所关注,这一缺失是造成外语学习诸多问题的重要肇因。由于语言及其所附着的文化往往也与特定的世界观和理解方式紧密相连,因此,这种文化异质性往往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文化定位不清晰、不确定、甚或错位等种种文化不适应现象,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因文化身份认知困惑而产生孤立感,从而影响外语学习效果因此,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母语与所习外语之间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差异是一个关键决定要素,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与沟通的效果。这种意识的养成,对于师生双方都是有帮助且绝对必要的。

研讨会第二单元“中文二语习得的教学法研究与展望”,共有五位报告人发言,均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海外中文教育的教学法应用创新进行基于实践的理论探讨。

本单元第一位报告人王晓辉教授现任撒马尔罕国际科技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系主任,国内由东北电力大学派出,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与文化,教学经验24年。

王晓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反思从通用汉语教学到专业汉语教学的转型——以撒马尔罕国际科技大学为例”,如题所示,内容基于其在当前海外中文教学岗位上的深度思考。2023年,东北电力大学与撒马尔罕国际科技大学合作在后者校内共建“中国电力学院”,王教授作为派至该院工作的首位中文教师创办了中国语言与文化系。由于两校采用“2+2”合作模式,即考入中国电力学院的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将在本科阶段的后两年赴中国进入东北电力大学用汉语学习能源与电力等专业课程,故在乌国入学的前两年需先修习通用汉语,其间逐步加深对专业术语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基于此,中国电力学院的中文教学正在探索如何在普通汉语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向专业汉语教学方向过渡。由于面向能源电力专业的海外中文办学尚无成熟先例可循,其中所涉及到的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安排配比、专用教材编写等都需以“干中学”的方式做开创性探索。

本单元第二位报告人撒外孔院中方教师包丽央是位年轻的“老”教师,工作经验15年,其中在海外多国担任中文教师超过8年,并曾针对当地学生特点编写全套适用性中文教材。

包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国际中文教育中通过汉字教学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这是一项基于图形解析与大脑认知关系的理论分析,应用于海外中文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报告人基于自己的教学亲历,展示了如何通过解构、建构法来向外国学生讲解中文文字,以促进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加强记忆,并同时助其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第三位报告人胡志伟教授是本次会议合作主办方伊拉克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的代表,国内派出单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胡教授从教经验30年,也是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的创建人之一,从成立起迄今已在当地坚守四年半,而该系至今仍是整个伊拉克唯一专门进行中文专业学历教育的高教机构。

胡志伟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情感沟通在伊拉克库区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胡教授从其在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四年多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完整培育出一届本科毕业生的全过程出发,着重分析了在伊拉克库区这样一个在政治、语言、文化等“多因素-双重差异”的独特场景下,如何在充分理解其社会环境各种要素的前提下,精准发现中国老师和当地学生在中文教学中的“共情点”并灵活运用,以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本单元最后一位报告人秦佳雯老师也是撒外孔院中方教师,海外中文教学经验近4年,之前主要任教地区在东南亚、南亚。

秦老师报告题目为“基于语块理论的汉语综合课设计”。近年来,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和语言理论的不断发展,自然语言的一大特性——板块性——被发现。由之,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们试图通过语块的角度来思考语言教学问题。由于支撑语块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还在发展中尚未高度成熟,这一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尽管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定义和分类标准等学理层面尚未在学界取得普遍共识,而仍需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累积实证材料以不断完善分析框架的建构。本次秦佳雯老师的报告,即以其在海外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块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探讨了汉语综合课中应用语块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对海外中文教学课堂实践的方法创新提出若干相关建议

研讨会第三单元为“海外中文教学的案例分析”,六份报告均是一线教师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来对作为二语教育的国外中文教学过程进行剖析。

本单元第一位报告人是撒马尔罕国立大学首位中文教师朱云翠教授,国内派出院校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朱教授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取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朱教授报告的题目为“乌兹别克斯坦中文教育:基于当地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极为重视教育,教育投入在公共财政中占比在全球各国中位居前列,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外语教育政策相对宽松。在此背景下,中文教育起步早、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来中乌两国稳定的政治互信和快速发展的经贸合作,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中文教育的蓬勃开展。与此同时,在乌中文教育也面临着多语言环境下各外语竞争激烈、华文教育资源不足等挑战。朱教授通过基于当地田野调查的研究认为,在中乌两国愈益紧密的全方位合作背景下,未来乌兹别克斯坦的中文教育发展方向,一是面向长远,针对当地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短板,可考虑推动中文课程全面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通过积极发展中文教育以加强与中方的合作,将是提升教育资源存量与质量的高效方式;二是立足当下,针对当前中乌两国关系迅猛发展条件下,翻译人才极度短缺已对双方合作形成“拖后腿”因素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大力实施“汉语+”等实用中文教育如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将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快捷路径。

本单元第二位报告人邬佳丽是撒外孔院中方教师,同时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研究方向硕士生,曾获国家奖学金赴俄罗斯留学,并曾参加中亚地区田野调查项目。邬老师到任撒外孔院后,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针对乌国学生特点,与同事共同开发了关于中国国情与文化的创新型课程。

邬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困境与对策:中亚地区孔子学院开展文化活动的田野调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不断升温,双方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热烈,“汉语热”也随之出现,孔子学院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亚五国已建有13所孔院。但由于意识形态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管理等原因,孔院在当地开展文化活动也时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何能精准规避文化冲突,举办当地民众接受度高的文化活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孔院当前日常业务中技术难度相当高的挑战。报告人根据自己的实地调研和工作实践,对中亚地区孔院的文化活动策略提出了四条针对性建议:对中国国情的介绍重点应放在对现代发展成就方面;各孔院应在加强调研基础上建设各自独特文化品牌;充分使用多媒体手段,并善加利用当地民众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以扩大宣传效果;熟稔并尊重东道国的文化习俗,管理文化冲突的基本原则应是存异而求同。

接下来发言的刘娴君老师同样来自撒外孔院。她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已有7年,当前岗位也是她作为海外中文教师工作的第三个国家。

刘娴君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国际中文录播课的教学过程研究——以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这是一项针对特定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分析的定性研究。报告人以海外中文教育课堂设计的“实然”和“应然”间差异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目标孔院所有类型和年级全部课程219段教学视频、合计超过5,200分钟的全样本解读,集中于对教学步骤的完整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特定条件下以录播方式呈现的中文线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认为,对于教学步骤完整性的评价不需要过于拘泥,如不必刻板墨守凯洛夫五环节”,而是应依据教学环境、课型特点和师生互动方式等客观因素具体分析。因此,教学步骤中的“缺失”不必然就等于“失误”,而是要基于实证分析来发现“应然”与“实然”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也由此,对于中文课教学结构和过程理论模型的理解可尝试寻找更为丰富的解释,这也为相关理论研究的拓展提供了指引方向。

本次研讨会的报告人还包括多名外国本土教师。来自埃及的安妮(Amna ABDELFATTAH)从本科开始就学习中文专业,后获得中方奖学金在中国学习取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现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她也曾在开罗的多家教育机构中担任中文教师,包括大中院校、商业培训机构、孔子课堂等。

安妮同学的报告题目为“阿拉伯国家中文教学难点”,内容完全基于她本人作为中文二语学习者和本土中文教师的实际经验。报告首先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阿拉伯国家学生学习汉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并探讨这些偏误的原因。报告还专门就本土教师培养的技巧,提出了九条具体建议。

本次研讨会上另一位做学术报告的本土中文教师是撒外孔院的郝云(Bobonorov ABDURAUF)老师,他有着与安妮相似的中文教育背景与经历。他从乌兹别克斯坦当地大学的中文师范专业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并曾在研究生阶段获中方奖学金赴华联合培养一年。

郝云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中文教学与本土教师发展:乌兹别克斯坦案例”,内容也是基于其自己学习中文专业和教授本国学生学中文的经历。报告首先基于乌国国家战略和语言政策指出,为满足全球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语言技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乌兹别克斯坦社会各界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日益浓厚。然而,当前乌兹别克斯坦中文教育尚存在一些的突出的瓶颈因素。一是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由于基础薄弱,现还难说已探索出充分适合乌国学生特点的中文教学法。二是教学材料严重短缺。迄今还未出现专为乌国学生编写的中文教材,迫使师生只能使用英语版或俄语版教材,这不可避免地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也与乌政府语言教育政策相悖。三是中文教学还未纳入乌国民教育体系。乌国自己的中文测试体系与HSK等国际体系尚未互认,这种不兼容在很大程度上对乌国学生发展和中文教育的推广都形成较大限制。报告人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大力发展在乌中文教育,包括应大大增加面向不同层面学习者的相关教育机构,其中,合作培养中文师资是当务之急。其次,积极促进中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互换、联合研究等方面。再次,应针对乌社会特点“因材施教”,一方面,紧密贴合中乌经贸迅速增长的现实,加速培养实用汉语、商务汉语人才,以提升学习汉语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也针对乌国基础教育高度发达的特点,基于长远眼光,有重点有步骤地从中小学阶段全面推广中文课程,做到学中文“从娃娃抓起”。最后,郝云老师以自己从一个中文学生成长为中文教师的经历为例,展示了在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持续增长和中乌两国关系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乌国普通学生学者经过自身努力积极投身于国家发展事业的路径。

本次研讨会最后一位学术报告人也是撒外孔院中方教师。覃凤老师同时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之前曾以网课形式教授多国中文学生,并担任项目国际教师组组长职务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到撒外孔院后除教学外,还承担了大量文化活动工作,尤为突出的是负责组织策划了2023年撒外孔院规模最大的文化活动“冬至日”师生联欢会,并担任此次活动的总导演。

覃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田野案例: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的中华文化活动”,主要案例材料取自其本人的工作实践。报告认为,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天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能,而文明互鉴也正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若没有相关文化知识的传输,则语言教学也将失去意义且难以进行。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参加文化活动是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的高效途径,因此也是孔院日常中重要性和工作量可与中文教学比肩的核心业务。报告人对在撒外孔院工作期间所参与的所有文化活动进行了全样本分析,以“现代性”作为初步研究结论的关键词。一方面,从内容上,根据“文化”的社会学涵义,孔院活动应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内涵有更为丰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仅限于传统文化,特别是根据中乌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特点,因应当地民众对中国经验的强烈兴趣,孔院文化活动中应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元素,如基础设施、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大学生活等;另一方面,从文化活动的手法和呈现形式上,应兼顾受众的地方性和传播手段的现代性特点,积极引入更多元的技术手段,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选择适用方式,以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研讨会最终由撒外孔院中方院长汪段泳做总结。汪段泳首先用一组统计数据对本次会议上全部学术报告人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经历做了一个“素描”:12人合计从业时间64年,先后在中国之外的10个国家任教,掌握除中、英文之外的6种外语。区区几个简单数字,已可充分说明国际中文教育这个工作领域和本次会议的“国际性”。其次,通过本次会议上各位发言人的学术报告,可以发现三个关键词:创建,创练,创新。尽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已有至少七十年的历史,但真正得到大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全面铺开,还只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到今天也仍然是在高速前进、方兴未艾。所以,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们看到如张艳莉教授、胡志伟教授等这样正值壮年的学者,都可称之为开辟了国际中文教育一方天地的创建者。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中,特别是在孔院教师群体中,青年一代正成为主力军,作为随着中文教育“全球化”浪潮成长起来的新锐,他/她们接受的专业训练更为科学先进,国际视野更加开阔,而尤为突出的是敢于“走出去”,在海外一线通过教学实践创练磨砺自身的勇气更令人惊叹。中文教育的国际化道路又不同于其它主要语言海外扩张的历史路径,它不是依靠武力征服、意识形态灌输等强制性手段的单向输出,而是伴随这中国的经济崛起、发展合作、和平往来等出现的“非意图后果”。无先例可循的发展路径,也一定并非寻常路,所以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就得不拘泥,不刻板,在教学法、文化活动、学术研究等汉教事业的各方面、各层次、各阶段都需要不断创新。再次,汪段泳分别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与伊拉克近年来高速增长的经贸数据图表为例,来说明两国“汉语热”在当地持续升温的内在动力;也据此提出,孔院等海外中文教育机构,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丰富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面向社会需求探索实用汉语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最后,汪段泳向支持本次会议举办的各位学者和各方伙伴致以诚挚感谢,特别提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派出科研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赵裴副教授专程飞赴埃尔比勒现场参会,以及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巴赞博士(Dr Barzan Jaafar Ali)为筹办此次会议付出的巨大努力。

撒外孔院自成立以来,矢志以成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汉语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一带一路”国别研究重要学术基地为努力方向,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极为突出的多语种优势、独具特色的田野调查优势,一直将科研工作列为主要业务内容之一。同时,撒外孔院立足于据有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这两条“路”桥头堡的优越位置,广泛拓展在教育与学术方面的国际联系,积极促进与东道国和相关国家同行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在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萨拉赫丁大学即是通过撒外孔院中方院长汪段泳在2023年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得到上外方面从学校领导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孔子学院工作处等各级机构的大力支持,双方交流往来迅速发展。

本次研讨会是撒外孔院2024年首场国际学术活动,本院今后将继续举办关于中亚国情调研、中国发展经验传播、中乌文明互鉴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活动,使孔院的“桥梁”作用更具现实意义。

 

撰稿:汪段泳

审校:覃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