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一堂引人入胜的中国画课程

发布者:刘悦发布时间:2020-01-18浏览次数:178

西班牙是艺术的殿堂,从13世纪的初具萌芽,到如今的众多流派并存,历经无数时代变迁,更造就出格列柯、委拉斯开兹、戈雅以及毕加索等绘画大家。今年马德里孔子学院的中国画课程同样受到了西班牙学生追捧。


一、用丰富的知识展示国画的博大精深

国画课的学生群体以中年学生为主,在经年累月的艺术氛围中,他们对于绘画艺术颇有一番见解,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画,提高对于艺术多元化的认识,更增进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了解。

韦老师根据教学对象精心设计了课程大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通过这次课程,既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画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体会名家作品的绘画方法及其隐含的思想感情;又能够基本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中国画的创作。

课程伊始,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韦老师用流利的西班牙语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常识,包括中国画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著名的作家作品、国画的基本用具以及绘画技巧等等。韦老师向大家生动地展示毛笔的不同规格,并向大家讲解不同动物的毛制作出的毛笔软硬不同,比如兔毛、羊毛的笔十分柔软,适合画花鸟,而狼毛、马毛的笔较硬,更适合画石头、山、树等。当韦老师讲到宣纸也有生宣、熟宣、半生熟等不同种类时,学生们纷纷开始仔细触摸自己手里的宣纸到底是哪种类型,一位较为年长的学生感叹道:“中国画的用纸是很讲究的啊。”由于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和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中国画具有了明确的初步认识。


二、分主题,手把手,抓重点

中国画课程采用循序渐进以及系统性的原则,韦老师将课程分为水果、花鸟、山水等不同主题,每个主题会选取两到三种典型事物,让学生掌握基本画法。课堂上,韦老师耐心细致地教学生如何进行调色,比如在画紫藤花时需要将胭脂和酞青蓝调和在一起,而画石榴的外形则需要将褚石、墨以及胭脂调和在一起,随时需要注意浓淡变化。

韦老师一边观察学生的进度一边帮助学生调试墨的浓度,一个学生拿起毛笔开始在宣纸上大显身手时,他忍不住惊讶地说:”这个颜色太漂亮了!”韦老师在讲台边的画板上一笔一笔精细地进行示范动作,学生随后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尝试,有些学生领悟力非常强,甚至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创作。遇到用笔不规范的学生时,韦老师便拿起他的毛笔,一边进行慢动作,一边解释:“这个地方下笔时应该稍微用力才能画出花朵的生动。”当学生再次尝试时,已经明显比上一笔好了很多。眼看着学生掌握的步伐越来越快,韦老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说:“真的没有想到他们能画得这么好,太厉害了!”

三、用汉语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画课程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每讲到一幅新的作品时,韦老师总会准备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还不忘教授汉语知识。通过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寓意以及相关俗语,能够更加深切地传达作者创作的真情实感,丰富学生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同时激起学生对汉语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石榴的画法之前,韦老师与学生分享了和杨贵妃有关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小故事,学生们顿时石榴有了新的认识,下笔多了一分神韵;画梅花时,讲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学含义,会中文的学生当场认真做起了笔记。后来几次讲国画,学生都特别期待韦老师每次课上讲解文化知识、典故和成语故事。

与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形似不同,中国画则更加注重神似,讲求气韵生动。学生们在画色彩明艳的枇杷,粒粒分明、令人垂涎欲滴的石榴以及充满梦幻与东方美的紫藤花的一次次尝试中,笔法渐渐成熟了,姿态渐渐平稳了,也更懂得独立创作出有着独特个性表达的作品。不得不说,学生对于绘画的感知力是很强的,即便有些笔法不太准确,绘画技巧有待提高,但每一幅作品却都有他们独特的味道。

当学生们将每节课上完成的画作进行简单的题字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时,他们非常开心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哪里画得不一样。此时作为一名传授者的韦老师,看到此情此景也觉得分外有成就感。多元的艺术虽有不同,但往往一脉相通。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世界不同绘画门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学生正是通过这样多元互通的交流方式,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学习汉语,在学习中国不同领域的文化的同时爱上这个美丽广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