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讲述者:
邵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现任上外共建美国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公派教师。
名字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在一个多种族多语种的社会里,人们是否愿意、能否做到准确称呼他人的姓名被看作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愿意友好待人的表现。
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近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既有与巴鲁克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的中国西南财经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交换生,还有每学期近百名的中国新生。对那些从来没学过汉语的老师和教职员工来说,看着那些用汉语拼音拼写的名字,他们只能按照英语习惯来读。那么,无论他们怎么叫Zan Kuan(Zhāng Quán),班上也不会有人答应他吧。
2018年春季是我们孔院正式开课的第一个学期。在巴鲁克学院国际学生服务中心(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 Center)主任Rosa Kelley的倡议下,孔院中方院长和我们两位汉语教师第一次为巴鲁克学院的教职员工开了一次“Say my name”的工作坊。应Rosa要求,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十大姓氏、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称呼的区别、汉语声调特点以及汉语拼音发音与罗马字母发音之间的区别等。
第一次工作坊后,孔院外方院长Matthew搜集了参与者的反馈,除了积极反馈之外,我们特别重视参与者希望多练习名字发音的建议。所以我们在后来的工作坊中主要介绍汉语声调以及拼音和罗马字母发音不同的地方。
为了使第二次工作坊更加完善,我们从国际学生服务中心那里获得了中国学生的信息,将学生名字的汉语拼音包括声调一一列出并打印出名单。工作坊中,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三组,由中方院长和我们两位老师分别带领三组成员练习真实的巴鲁克学院中国学生的名字。这样改动之后,“Say My Name”工作坊的反馈越来越好。
2019年春秋季,孔院分别为巴鲁克学院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和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举行了三次“Say my name”工作坊。我们还为参加者制作了学生名单发音录音,进一步总结拼音拼写中的难点。现在可以说“Say my name”工作坊已经成为了我们孔院的“品牌产品”。感谢巴鲁克学院为帮助中国学生的海外学习所做的努力,我也为自己能在国际化全球化方面帮助巴鲁克学院教职员工而感到自豪。
上外孔小编编后记:
美国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与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合作共建。2016年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在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为孔院授牌,这也是美国成立的首家以国际金融为特色的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上外前后派出了孙信伟、陈新力两位中方院长,邵菁、王丽两位公派教师。